2009年9月,國家出臺“38號文”(即《關于抑制部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》),對多晶硅,鋼鐵,水泥,平板玻璃,煤化工,風電設備的擴產項目的審批進行約束,(文件原文:多晶硅。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礎材料,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。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/兆瓦。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,產量4000噸左右,在建產能約8萬噸,產能已明顯過剩。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緩慢,國內太陽能電池98%用于出口,相當于大量輸出國內緊缺的能源。)去年由于多晶硅供應緊張,價格在半年內飆升一倍,業界呼吁“38號文”松動的聲音再起。今年發布的《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》,令數個停滯的多晶硅項目重現曙光。
“假如今年仍然沒有新的項目審批落下,那么國內未來兩年多晶硅的供應缺口將超過60%。”4月6日,中部一家多晶硅企業高管指出,隨著尚德、天合、CSI阿特斯等企業產量超過1G瓦,加之新晉眾多下游光伏廠商的進入,今年國內多晶硅自給率是否可以達到一半仍未可知。
2011年3月中旬,國內最大多晶硅廠商保利協鑫董事會主席朱共山宣布,在硅材料業務方面,將在現有的多晶硅及硅片產能基礎上進行擴產,預計2011年底多晶硅產能達到46000噸。
除了保利協鑫有產能擴容計劃之外,賽維LDK、大全集團、中冶集團等均有類似安排。
“中冶有計劃拓展多晶硅產能,計劃2011年產能達到1萬噸?!敝幸奔瘓F副總裁張兆龍表示,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并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,所以不存在產能過剩,而目前國家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。
當前地方政府規劃過高、多晶硅生產過程中耗能較高等因素,致使國內對多晶硅是否放行面臨激烈爭辯。張兆龍認為,雖然生產1噸多晶硅需要耗電過萬度,但是多晶硅使用后產生的能效比較高,所以“多晶硅不是兩高產業”。
前述中部多晶硅企業表示,今年應該會有數個多晶硅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。核準項目除需滿足《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》要求外,應該會在資質較好的企業中選擇,同時在原地新建、擴建的可能性極大。
前述中部多晶硅企業高管認為,國內規模小于3000噸的多晶硅小廠確實存在耗能高和沒有封閉循環裝置等問題,但《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》已對此做了明確規定,加之瓦克、德山、OCI等國際大廠都在擴產,“國內成本高出國際大廠20美元/噸左右,如果不擴,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”。